>

媒体聚焦

《顶端新闻》: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科技样板,“香菇”“猕猴桃”做到了!

作者:推广处 日期:2021-12-16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李丽 实习生 张君阳
    2021岁末,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西峡)成功打造两个乡村振兴的示范村镇样板,交出亮丽答卷。12月9日-11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的西峡“特色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现场观摩与技术交流会召开。
    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张玉亭、省农科院推广处副处长姜鸿勋,西峡县副县长李松,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孔维丽等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观摩和技术培训。

“共建项目”,科技综合来示范

    2021,西峡县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是河南省农科院在河南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全省综合打造的15个示范县之一。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建设是院县共建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打造了寨根乡寨根村和丁河镇茶峪村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镇。
    张玉亭表示,此次会议是为提升西峡县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的建设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县域乡村振兴‘三起来’示范县,形成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及乡村振兴建设样板。
    河南省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优势,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精品工程,通过院县合作项目,集成应用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探索创建了一批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培育了一批精品示范样板,带动正阳花生、兰考蜜瓜、延津强筋小麦、平舆芝麻等做大做强。据透露,两年来西峡县香菇产业现代化水平提升50%以上,示范基地猕猴桃亩均效益较其他基地提升3000元以上,生态循环功能明显提升。
    河南省农科院推广处副处长姜鸿勋表示,“省农科院高标准制定技术实施方案,高水平组建专家服务团队,高质量组织实施共建项目,切实推动人才下沉、技术下沉、成果下沉,加强对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建设的支持。”

打造可复制模式,科技带动产业提升

    西峡县委书记周华峰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特色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必经之路,近年来食用菌、猕猴桃在迈向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遇到一些技术瓶颈问题。”西峡县人民政府主动找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要求引进人才队伍派驻到西峡。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孔维丽是项目负责人之一,她表示,西峡县种植香菇有很长历史,但以前种植香菇的农民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收益多少多由天气环境决定。建设院县共建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香菇产业化示范点,示范技术落地并推广之后看到产业明显的提升。她举例,“香菇产业里有两个重要环节,第一个是就是生产(制棒)环节时运用的新技术,第二个环节就是管理环节能使香菇质量提升。目前,整套技术还在改革实施中,今年主改设施,明年我们主改的是与设施搭配的品种。比如品种上,会把一年出产一季度到一年出产二至三季度来改变。通过先改设施,再改模式的这种方式能使香菇产业从一年一次收益提高到一年两至三次的收益,也就是说运用这种技术后农民一个香菇大棚能翻两到三倍的收益。”建设院县共建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香菇产业化示范点,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可以带动全县产业提升。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据了解,西峡县地处河南西南部,伏牛山南麓,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在耕地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农民增收成为历任县委政府的头等大事。40多年来,该县聚力打造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三大产业。
    11日上午,与会人员分别对西峡县豫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坪镇西官庄猕猴桃高效栽培基地,寨根乡香菇集约化制棒、周年出菇产业化示范基地进行了观摩。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玉亭表示,省农科院共派出食用菌栽培、育种、加工,猕猴桃育种、土壤治理,中药材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家30余人,并吸引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猕猴桃团队,上海农科院、中国农科院食用菌团队等近100人参与了此项工作。两年来,在全县建设3820亩的猕猴桃、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000万棒香菇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广香菇豫香1号、石磙枣山茱萸、鸡头黄精、大果球连翘等新品种6个,转化了4项专利技术。打造了寨根乡寨根村、丁河镇茶峪村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正如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在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启动会上说:“这是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助推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上展现新作为,围绕县域农业“一县一亮点、一地一特色”,形成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多方联动、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寨根香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记者看到智能化大棚内整齐的架子上,码放着棒棒菌棒,朵朵香菇竞相绽放。寨根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王国超介绍说,这是孔维丽副研究员根据寨根的气候特征设计协助建造的西峡县第一个智能化控制香菇大棚,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操作简便在手机上就可以遥控指挥大棚的温度、光照、通风、湿度的管理,冬季保温、夏季降温,在这样的大棚内我们的菇农可以实现一年3季出菇,1季1万棒净收入5万元,一年可以多收入大约10万元。
    此外,通过农科院技术支撑,还为企业、为菇农提供免费技术服务、标准化管理指导,目前该县的食用菌产业正向现代生态农业方向大步迈进,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中流砥柱和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

以科技换“美好”,支撑产能资源转换

    又要发展又要环保,科技护航产业稳发展。2020年,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办印发有关实施意见,提出三年时间规模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全部实现“双改(由用煤改为用电、天然气)”。西峡香菇生产规模3亿棒,制棒灭菌全部是以散煤为能源,三年实现“双改”难度大,任务重。为此,在河南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资环所张玉亭所长的带领下主动作为,协助省农业农村厅、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办开展产业调研,提出“双改”方案,研发节能灭菌技术。截至目前,全县实现“双改”的规模化制棒厂达到70个,全部采用半自动装袋,智能化灭菌技术,年制棒能力达到约2亿棒,覆盖全县的2/3,仅此一项每年节约燃煤4万吨,减少碳排放约10.8万吨。
    西峡县豫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伟说,在专家的帮助下,公司实现了“双改”,不仅成本没有增加,而且场地变得干净了,同时缩短了灭菌时间,提高了菌棒质量。目前他在全县建了3个制棒厂,一天生产10万棒,不仅解决了全县的菇农制棒问题,而且他把香菇菌棒卖到卢氏、商南、淅川等周边县,收入稳定,效益不错,明年他将继续扩大规模,提升制棒厂的自动化程度。
    西平镇的龙江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李龙江说,自己种植140亩猕猴桃,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示综合范县猕猴桃团队的技术指导,在产量提高的同时,果实品质更得到了明显提升,由于品质好,每斤猕猴桃比别人多卖0.7元。今年每亩收益达1.5万元,比临近的种植户每亩多增加6000余元的收益。
    猕猴桃团队刘纯敏研究员说,结合河南农科院资环所实施的“百县千乡平衡施肥科技工程”,在西峡打造猕猴桃专用肥配肥站,通过提升土壤环境品质提高猕猴桃品质与收益,让农科院的科学技术影响更多的猕猴桃种植户。
    11日下午,西峡的天空下起了小雨,在培训会现场,气氛热烈,专家张玉亭、王安建、孔维丽、孙雷明还分别做了技术讲座。

所属类别: 媒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