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聚焦

《河南青年时报》:出彩好青年丨蔬菜博士和他的两个“10年”

作者:园艺所 日期:2025-05-09

【人物名片】马凯,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蔬菜设施与栽培研究室主任,博士、副研究员。

“一定要注意安全!真是哪儿被风刮坏了,等风停了再修,不要硬上!”

4月27日下午两点多,在新乡市红旗区小店镇的中原农谷现代种苗产业基地,突如其来的大风刮得基地的蔬菜大棚呼呼作响。马凯停好车,直奔蔬菜大棚。面对迎面走来的团队成员贺兰胜,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叮嘱大家要注意安全。

作为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这位蔬菜博士10年来一直耕耘在田间一线,致力让更多菜农用上高质量的菜苗。面对刚刚获评的这份国字号荣誉,马凯说:“我为我第一个10年的工作打八九十分吧,下一个10年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用10年时间让河南菜农用上好品种

一大早从郑州出发,马凯来到位于原阳的蔬菜基地,查看黄瓜、番茄等菜苗的长势;中午和团队成员边吃饭边讨论基地的管理事宜;吃完饭顾不上午休,便匆匆赶往位于新乡小店的种苗基地。

每年,马凯有超过260天都奔波在田间地头,用他的话说,“当看到我们的苗子育得漂亮,能让菜农养家糊口并且过得越来越好,我也蛮有成就感的”。

2015年,马凯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从此,这位家中没有一分地的豫东青年、蔬菜博士,便和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学校有句话叫‘天下大利必归农’,我觉得做农业挺好的”。

蔬菜产业兴,乡村振兴强。作为一名奋战在新时代农业科研一线的青年工作者,马凯始终致力蔬菜新品种的创新研发和种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相比山东等省份育苗产业的发展,河南起步较晚,许多菜农要去外省选苗购苗,很多时候购买过来的蔬菜种苗也不尽如人意。

从2015年开始,10年时间,马凯收集各类蔬菜种质资源上千份,开展了大量的杂交试验和筛选工作,成功选育出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致力让河南菜农用上全国水平靠上的品种,真正认识到好品种以及好品种带来的增产增收效果。

“这个过程分两块,第一块是我自己的转变,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变到实际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第二个就是整个产业的融入程度,苗场虽说是一种特别集约化的生产,但是河南种菜面积实在是太大了,种苗需求量很大,本土供给率每年连三分之一都达不到。过去这10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深度融入这个产业。”马凯说。

截至目前,马凯带领团队筛选各类蔬菜新品种2000余份,全省覆盖面积已达3万亩以上,综合增收15%以上。

从到基层培训张不开口到为菜农编顺口溜,做农业要有情怀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农业生产按季节循环推进,种子作为耕作的起点,若品种选择不当,就意味着这一季的辛勤劳作都将付之东流。

“大厂家,优质品种有保证;根系好,定植之后缓苗快;苗整齐,生长一致易管理;无病害,施药极少不操心”。这是马凯为普及科学选苗编的顺口溜,朗朗上口的大白话,更便于菜农们理解记忆。

如今,不论是站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教室操场,面对农民的问题,马凯都能侃侃而谈,从容应对。他坦言,这些都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最初,面对大家的提问,他也张不开口,不知道该从何作答。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这是他用10年一线的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工作经验。如何识别健壮蔬菜种苗?土壤微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些?不良环境下如何做好病害防控?……这些年,马凯将优质种苗、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种植新技术在全省近20个县市、100多个乡镇落地,实现了单产提升15%以上,农药化肥减施18%以上,综合生产效益提升20%以上。同时,他通过各种培训平台、媒体等培训乡村人才38267人次,受益菜农达104830人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5.8亿元。

2024年年初,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与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合作,要在位于新乡市红旗渠小店镇的中原农谷,建成一个省内一流的蔬菜集约化种苗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马凯勇挑大梁,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他们第二个10年的探索。

短短半年时间,占地234亩的园区便完成了整体设施的修缮与改造,目前已实现近200万蔬菜种苗的顺利生产与交付,解决当地35名农民的就业问题,为河南省探索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径提供“红旗小店方案”。

马凯说:“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我第二个10年的目标就是以新乡中原农谷为起点,让它健康有序、稳定高效地发展,然后在豫东、豫西、豫南等地复制,争取让更多菜农用上高质量的菜苗。”

“每次我摸苗子,感觉那不是一棵苗子,跟摸小狗小猫的毛一样,是那样一种感受。”马凯说,万事开头难,他的第二个10年刚刚开始,只要初心不变,怀揣热爱,他的第二个目标也将会实现。


所属类别: 媒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