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日报 》: 2025年11月26日 ,第 05 版,河南新闻
河南省农科院与延津实施院县共建成效显著
创新生态土肥苗壮 成果转化完美闭环
今年4月9日,河南省农科院在延津县召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和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会。图为与会领导专家现场考察院县共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郭爱之 摄
旋耕机、播种机隆隆作响;种植户、技术员往来奔忙……11月5日,在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优质小麦种植基地,有条不紊地秋收麦播场景,勾勒出一幅秋日“丰收希望图”。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不仅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延津县)小麦—花生周年一体化高效种植模式示范基地,更是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走进延津县的田间地头,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一边向种植户推广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管理、统一机收、统一收购的“五统一”种植管理模式,一边耐心提醒:“越是晚播越要保证播种质量,这样才能保障基础苗数量。”种植户们纷纷点头,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有专家全程技术指导,还有企业订单收购,我们对收成有信心!”
曾几何时,延津县农业发展面临着科研力量薄弱、精深加工技术欠缺等瓶颈。2012年起,河南省农科院与延津县携手,针对当地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先后实施了四轮院县共建。“我们专家团队始终保持一个规划管到底的定力,立足区位优势和生产传统,坚持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一体化发展,推动特色产业与三产融合、品牌培育相结合,走科企融合发展之路。”院县共建项目主持人、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罗鹏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
特别是始于2023年的新一轮院县共建,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牵头,联合河南省农科院其他5个院所,针对当地小麦、花生、甜瓜等传统优势产业存在的问题,以更高的视角和更强的要求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服务,推动延津县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科技创新的堵点,也是产业经济的痛点。在延津县,河南省农科院将大量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延津田间地头,根据示范应用效果进行校正提升;反过来,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也及时反馈给科技工作者,推动他们带着问题进行科技攻关。这种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经济发展”的完美闭环。以优质小麦为例,院县共建通过与帝益麦种业等企业联合,开展新品种选育、目标性状定向改良等技术研发,签订多项合作协议,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优质小麦始终是院县共建重中之重,“订单农业”是院县共建的主要特征。在“五统一”种植管理模式基础上,院县共建创新性地提出了“科研单位+政府+龙头企业+农户”的“四位一体”订单种植模式,保障了农民收益。目前,全县5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实现了订单种植,形成了稳定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年增收7500万元以上。“延津小麦”先后获得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证书、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荣誉,品牌估值高达97亿元。延津县还荣获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并成功创建全国首个以小麦为主题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领导来到延津县调研“三夏”工作时,深入院县共建企业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对豫麦136销售推广情况给予肯定,强调要与科研单位建立紧密的协同创新机制,搞好成果转化,把好品种尽快推广开。
花生产业同样生机勃勃。据院县共建花生专题负责人、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张翔研究员介绍,河南省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效果显著,创造了延津县花生高产纪录;花生深加工发展势头强劲,鲁花高油酸花生油加工厂成功落地延津,食用花生种类繁多、品种影响力不断增强;延津县大果花生出口优势明显,成为我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优势显著增强。
除了小麦和花生,延津县甜瓜产业也在院县共建的推动下蓬勃发展,南秦庄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甜瓜品质大幅提升,市场销量节节攀升。
今年9月24日,省领导到延津县调研乡村产业发展和秋粮生产,深入院县共建培育的成根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南秦庄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院县共建和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发展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一产“优”起来,二产“强”起来,三产“亮”起来,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延津县大地上徐徐展开。
所属类别: 媒体聚焦